服务热线:0518-87872507
距离2025年高考还有:
00 00 00 00

文章标题

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心理效应的应用

小智慧,大作用

----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心理效应的应用

作者:郭家春

[摘要]本文结合笔者自身教学经历,从教学思维角度出发,以心理效应的教学实际应用为主要目的,提出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效利用心理效应改进教学是开展良好教育的基础,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软化效应进门坎效应鲶鱼效应弹簧效应;留面子效应

说起生活中遇到的大小事,其实并不是一桩一件,都要用多复杂的原理才能解决。有的时候,小智慧也可以发挥大作用,解决大问题。常常,我们都会发出惊叹:啊!事情居然其实就是这么简单!

心理效应是社会生活当中较常见的心理现象和规律,是某种人物或事物的行为或作用引起其他人物或事物产生相应变化的因果反应或连锁反应,它具有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的意义。高中数学教师习惯通过大量练习来让学生学习数学,这显然是一个被动的接受知识、强化储存的过程,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缺乏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近年来,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对教育事业认识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学生、家长,乃至教师已经对“填鸭式”的教学持否定态度,更倾向于要求教师全面掌握学生的心理、注重师生互动等教学心理技巧,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并将其运用于教学实践中。高中数学教学是伴随着学生数学思维从具体运算向形式运算过渡的状态开始的,所以在适应新的思维方式上不是每个学生都能顺利度过,也正因为这种客观情况的出现,造成了部分学生主观上的压力和心理影响。因此,教师不仅要研究教材,更要研究学生,研究他们的心理特征,为制订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教学程序提供依据,更为学生学好数学课程提供心理指导,达到有效利用心理效应,趋利避害,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作为一名高中数学教师,我深刻地感受到在自己的教育和教学工作中恰当运用心理效应的重要性。下面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历,谈一谈心理效应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巧用“软化效应”,让学生更用心

“软化”和“硬化”虽然只是一字之差,但效果却有天壤之别。“软化”是相对于“硬化”而言的。依靠权力和制度所创造的管理气氛冷冰冰、硬邦邦,可以称之为一种“硬化”的环境。而实行民主管理,教师对每个学生一视同仁,同学之间相亲相爱、互相帮助,则能够使人心情舒畅、情绪稳定,造成一种团结向上的人文环境,这种环境可称为“软化”环境。 “硬化”的管理环境,往往导致专制,产生对立。诚然,专制可以营造鸦雀无声的氛围,可以养成学生服从的习惯。在应试教育的条件下,很多教师对此习以为常甚至心安理得。但是这种教育氛围的营造和学生习惯的养成所带来的后果是十分可怕的:它不仅泯灭了学生最宝贵的天性——好奇心、探索欲望、创新精神和独立意识,而且还很容易造成学生的表里不一、口服心不服以及师生之间的对立。“软化”的环境可以使学生情绪上镇定、安静,意志上振作、向上,可以减少学生的偏激、冲动、生硬等行为,可以缓解学生心理的紧张度和烦躁感。

“亲其师才会信其道”,要爱学生,尤其要爱学困生,只有这样,教育才更有效,更能取得学生的信任。拍篮球时,用的力越大,篮球就跳得越高。对学生的期望值越高,学生潜能的发挥就越充分。优秀的教师总是尽可能地信任学生,不断鼓励学生;而批评则尽可能委婉,不使矛盾激化。如果教在平时工作不顺利或情绪不好的时候能注意调整,多给学生以笑脸,给学生以信任,为学生的成长创造一个宽松的心理环境,那么,在学生犯错误时,即使我们严厉地批评他,他也会认为这是为他好,从而能虚心地接受我们的批评。

受“软化效应”的影响,当学生犯错(如课上开玩笑等)时,我会因人而异、心平气和地引导,让学生由衷地承认错误,进而轻松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一位学生有一段时间经常上课讲话开玩笑,后来我叫他来找我。结果他提前等在办公室了,我什么话也没批评他,相反地,我表扬了他,并肯定了他的各种能力和潜力,指出他的许多优点。从那次以后,他课堂表现大有好转,再也没出现过干扰同学学习的现象了,而且成绩逐渐进步。后来家长为这件事特地到学校来感谢我,我也大受鼓舞。

二、巧用“进门坎效应”, 让学生更开心

进门坎效应指的是如果一个人接受了他人的微不足道的一个要求,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协或是想给他人留下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极有可能接受其更大的要求。研究者认为,人们拒绝难以做到的或违反个人意愿的请求是很自然的,但一个人若是对于某种小请求找不到拒绝的理由,就会增加同意这种要求的倾向;而当他卷入了这项活动的一小部分以后,便会产生自己以行动来符合所被要求的各种知觉或态度。这时如果他拒绝后来的更大要求,自己就会出现认知上的不协调,而恢复协调的内部压力会促使他继续干下去或做出更多的帮助,并使态度的改变成为持续的过程。

根据进门坎效应的原则,如果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学会运用这样的技巧来与学生进行沟通,就可能更易于得到学生的配合与支持。我在平时教学中对潜力生要求保“底”,对尖子生则不封“顶”。如教学“空间向量的坐标表示”这一课时,先向学生提出基本目标——掌握空间向量的加法、减法、数乘的坐标表示向量平行与坐标之间的关系;中等目标——初步应用这些以上知识解决简单的立体几何问题;较高目标——通过与平面向量类比学习空间向量,进一步熟悉由直觉猜想到推理论证的思维方法。这样分层目标教学能使学困生劲头十足,中等生乐意完成,优等生学得有劲,互相促进、全面提高。同时,鼓励学生达到本级目标后向上一级迈进。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就跨过了自己学习的一道“门坎”为学生数学等能力的持续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

随着教学经验的丰富,我对数学课堂教学又有了新的感悟,即上新授课,教学新知,运用情景教学,注意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教师要扮演好引导,激励的角色,要真正参与到学生当中,和学生交往,互动。第二次上习题课,复习旧知识,学习新题型的时候,要运用活动教学,把时间和讲台让给学生,促使他们扔掉拐仗,自己走路,这样课堂会更加富有生机和活力,课堂才会更有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激励学生的兴趣,才能使学生积极学习,掌握数学知识,提高运用数学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潜力和个性。

三、巧用“鲶鱼效应”,让学生更精心

沙丁鱼捕捞后如果没有刺激和活动,就会很快地死去,挪威渔民每次从海上归来,为了不使鱼在途中死去,都在鱼舱里放几条鲶鱼,以挑起它们和沙丁鱼之间的摩擦和争端,使大量的沙丁鱼在紧张中不断地游动,其结果不但避免了沙丁鱼因窒息而死亡,而且还能保证它们一条条活蹦乱跳地抵达港口。这种现象后来被人们称之为鲶鱼效应。

鲶鱼效应给教育的启示是在适度的紧张中才能更好地发挥能力。因此,家长和老师要给学生创造一个适度的紧张氛围,并引导学生在紧张中学会适应。当然我们也不否认过度的紧张应该避免,以防止对学生身心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教学中要给学生创造一个适度紧张和有趣的学习气氛,引导学生在思维活跃的环境中学习,变要我学习我要学习,变任务兴趣,从而达到最佳学习效果。

要充分利用好班级中的鲶鱼,班级中常常有这样一些学生,这些学生学习成绩看起来还行,精力充沛,能量很大,特别活跃,在学生中有一定的号召力,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班级的纪律和学习。如果不好好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则常常会起相反的作用。比如,在我班里有一位学生,头脑聪明,文科成绩很好,可数学是瘸腿,而且还有经常不交作业,平时有些散漫等毛病。我抓住这个契机,找他谈话,跟他谈各科均衡发展的重要性,指出他存在的问题对他成绩提高的制约等等。数学成绩一定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运用鲶鱼效应时,我们还可以通过个体的“中途介入”来对群体起到刺激作用,这种方法能够使学生居安思危,提高学习效率。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能够活跃学生思维的有效鲶鱼有很多,跟高中数学有关的试验、问题、故事,史实、报道、实物、图片和影像资料等,都可用作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进入学习、活动状态,以促进知识的建构。如,“古典概型”教学过程设计为:创设情境,引入新课→问题引导,逐层探究→数学运用,培养能力→课堂小结,巩固知识→布置作业,拓展延伸。整个过程以学生的自主探索为主线,学生在主动参与、亲自实践中发现问题,形成认知冲突,并由此激起学生的探索热情,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做中掌握学科知识。 

另外,我曾用一名学困生的点滴进步来激励其他学生,在学生、家长面前,我极力表扬他,课后,更严格要求他,班上许多学生都想和他比一比,如此一来,班上的学习气氛比以前更浓了。我趁此机会在课堂上融入了更多的竞争活动,体验着胜利的喜悦,树立强烈的学习自信心,何乐而不为呢?我还经常把别班的个别学生的好作业、好方法、好设计与学生交流,展示给他们看,激励他们与之比赛。在你争我赶中变得更简单、更有趣了。

四、巧用“弹簧效应”, 让学生更尽心       

焦虑对一个人的动机状态具有一种“弹簧效应”:压力太轻则难使弹簧产生弹力;压力太重则将会使弹簧失去弹力;压力适中自然会导致最佳的工作表现效率。

俄罗斯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过:“如果教育者想从各方面去教育一个人,那么,这就应当从各方面了解这个人……”。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对象,更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学是发现、激发、培养、提高学生主体性的过程.教师应以人为本,尊重个性,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因此,以学生为课堂主体: 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主动参与,激励学生积极思维,大胆思考, 动手实践,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师对学生情况有全局的把握,是教育好学生的先决条件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是学生主动探索、学好数学的动力所在。通过问题导学的方式让学生在回忆以前知识的基础上自然进入新课的学习,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我采用分层目标教学,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了不同的要求。通过提问、讨论、合作探究等主动参与教学的活动,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素养。水涨船高,大家才能不断的进步。所以我班的同学之间的竞争是在互帮互学中的竞争。通过分组讨论探究的活动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整个过程中,留给学生思维空间,可以为教学的展开提供知识和思维的生长点。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锻炼学生的思维探究能力,并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五、巧用“留面子效应”, 让学生更舒心

你打算跟朋友借200元钱,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直接告诉朋友:能借我200元钱吗?朋友可能马上回答:我也手头紧呢。借钱没能实现。另外一种是先告诉朋友:能借我500元钱吗?救急用。朋友会说:“500元没有,先借你200元行吗?这样,你的目的就达到了。在心理学里,这种现象叫做留面子效应

留面子效应告诉我们:人们都有给对方保留面子的心理倾向。如果对某一个人提出一个很大的、会被拒绝的要求,接着向他提出一个小一点的要求,那么他接受这个小要求的可能性比直接向他提出这个要求而被接受的可能性大得多。这就启发我们:当人们想让别人为他们办某些事情之前,可以适当提出一个别人根本不可能或不愿意做到的事情,等别人拒绝且怀有一定的歉意后,这才亮出自己真正要对方办的事情。由于前面拒绝了太多,别人往往为留些面子会尽力接受最后这项要求。

留面子效应给我们布置作业增添了艺术。数学学科的独特性需要每堂课布置许多的练习题,但是各科老师都觉得自己要让学生接受足够的训练,所以学生每天需要完成较多的作业,对教师经常布置作业产生了厌倦,尤其是数学作业与语文和英语作业不一样,每道题都需要动脑,而没有简单的重复性的抄写作业,更不能引起学生的好感。当我通读到留面子效应时,我想到一个主意,在布置作业的时候故意布置大量的作业,等学生有所反应,叫苦不迭的时候,允许他们讨价还价,装出让步的姿态。这样,数学作业虽然没有减少,但是学生感觉老师理解他们的学习压力,不但认真做作业了,而且作业的效率也也得到了提高

另外,留面子效应也可以运用于批评教育当中。教师在对学生实施批评时要掌握分寸,在批评中给予学生改正错误的希望,使他们相信自己能够按照教师的指导一步一步的完善自己。如果批评学生过频或过重,超出了学生的承受能力,学生就可能会丧失自信,进而破罐子破摔。以后学生犯了错误时想到的不是如何去改正错误,而是如何逃避惩罚,或是采取极端的应对方式。因此,我们在批评时要做到恰到好处,让受教育者看到希望,找到路标。不过,教师无论是在教学中还是在教育中都应注意,只有掌握好火候尺度,才能恰到好处,避免欲速则不达

总之,教师的教学活动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还需要对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密切的关注,只有了解并理解了学生的心理特征,才能更好地为教师的教学活动服务,才能更有针对性地备课上课,服务于学生,提高教学效率。小智慧也可以发挥大作用,解决大问题。如果在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能够巧妙运用一些心理效应,从“心”开始,用“心”来教,那么会使教师乐教,学生乐学,课堂充满生气,提高教学效果,真正实现“为发展而教”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儒德.教育中的心理效应[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2-39.

[2]韦洪涛、张轶、艾振刚.班级工作与心理辅导[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7-11.

[3]王凤葵、罗增儒.数学焦虑的研究概况[J],数学教育学报,2002(2): 22.

[4]程俊玲.学习焦虑研究述评[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8(4):11.

[5]翁凯庆、袁南桥、张红、陈琼.数学教育学教程[M]. 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8-25.

作者: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