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518-87872507
距离2025年高考还有:
00 00 00 00

文章标题

阅读塑造自我

阅读塑造自我

——读《优秀教师的30本案头书》

著名特级教师高万祥校长一贯主张“教师应读三类好书”。他和徐飞老师遴选了30本“书中的书”,精心编著为“金蔷薇”一般珍贵的《优秀教师的30本案头书》,实乃每位教师亟需阅读的精神盛筵。

该书第一辑推荐《论语》《理想国》《道德情操论》等10本理论著作,编者认为阅读它“能给我们带来思想尊严”;第二辑选取《仁爱一生》《苏东坡传》《史怀泽传》等10位人物传记作为推荐阅读经典,认为阅读它“能给我们带来更多的爱心、良心、社会责任心”;第三辑推荐10部文学作品,《歌德谈话录》《金蔷薇》《唐宋词十七讲》等,阅读它“能给我们带来诗意和创造情怀”,是我们的人生教科书。

捧读此书,真的像徐飞老师所说,深感此前自我阅读的平庸与苍白。而此书也正如哲学家周国平先生所评价“它本身也是一本十分耐读的好书”。所以,我是怀着顶礼膜拜的心情精读它并汲取其中营养的。

阅读“人物传记”使人格完美

记得《感恩的心》中的歌词:“我来自偶然,像一颗尘土……我来自何方,我情归何处……”生命的意义是每个人一生追问不休的话题,人生的幸福也是人们百般觅寻难以求解的永恒叩问。红尘滚滚,世事混沌。许多人以自我为圆心,以自私自利为半径,建构起自己的处世哲学。于是,圆的外展越大,个人囊括的越多,对他人和社会造成的危害也越大。渐渐地,他们私欲膨胀,人性扭曲,最后往往在精神迷茫中备受心灵的谴责和良心的煎熬。

当你读完了此书中关于“人物传记”的10篇推荐文章,可能会受到更多的爱心、良心、社会责任心的洗礼。天赋异禀的史怀泽出生于条件优越的牧师家庭,30岁以前,学业、事业、爱情、婚姻都可谓一帆风顺,“圆满地完成了几乎所有的人生功课”。然而,30岁以后,他决定前往非洲刚果,为那里的土著大众献身,——“一个旷世圣人,由此迈出了让人类永远感动的人生新的步伐”。本该拥有优裕的生活和优越的工作,他却选择了大苦大难,迎接他的是硕大的毒蜘蛛和可怕的蟑螂,还有大量病患和意想不到的愚昧。然而,这一切对史怀泽来说,都是命运的恩赐,因为崇高的信仰让他有足够的自信和力量。他的可敬的一生,诠释着他那“敬畏生命,关怀社会”的人生信念。

陶行知先生说过,“人生为一大事而来”。革命家秋瑾曾说,“大丈夫当有志于天下,岂能为柴米油盐等家庭琐事而了此一生呢!”读着中外名人的10篇推介文章,从心底萌生一种冲动,那种无名的力量激励着内心深处潜含的情感、意志,让你有足够的勇气去鄙夷自私自利,追慕崇高人格!

阅读“文学作品”使精神充实

人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赞赏与好评,无论外表抑或内在人格。《孝经》里有“容貌举止可以观瞻,进退有据,可为法度”的记载,这是古代评价一个人容貌举止的标准。其实,容貌举止的高雅而不粗俗,往往是内在修养的高贵而不低贱的自然外现。据说,司马光的子侄们行走市井之间,时人一看便知是司马氏后生,因为他们的言行得体,举止儒雅,富有教养,人格魅力非一般人所能比拟。一个外表优雅的人,一定要有与之映衬的精神内涵;否则,灵魂龌龊卑劣者,即使表面美艳也难掩孱孱病态。

怎样修养自己的志趣性情,升格自己的精神品质?人们评价老师常说“识文解字”,那么,何不阅读文学作品、文化经典?我想,一个人可以没有创造力,但是,绝不可不读那些烛照心灵的经典创造。高万祥校长向我们推介的文学经典中,有许多我已经读过。每一部优秀的作品,都是作者高尚人格魅力和高贵精神内涵的结晶。我崇拜歌德,——当然我也读过谈论他与贝多芬同时遇到贵族时的不同表现的文章——切不可“以一眚而掩大德”,我以为。我敬佩他以高尚的人格善待对手,赢得对手;敬佩他的艺术主张:“人格确实就是一切。”精选的“文学作品”中的《金蔷薇》就是作家康·帕乌斯托夫斯基带着使命感完成的一篇心灵史诗。而《安徒生童话》,热情地歌颂“人”具有的优良品质——善良、仁慈、勤劳、勇敢、坚强的毅力、无私的牺牲……潜心读之,灵魂得以安顿,精神获得充盈。

我也曾读过叶嘉莹先生的《唐宋词十七讲》,我敬佩她对古典诗词有着天生的钟爱,每每惊羡她的见解独到,标新领异,常常陶醉于她诗歌般的咏叹和妙手偶得的绝唱,对她的遣词造句也心摹手追而又自惭智拙难以望尘。但是,正如高校长所言,阅读文学经典,可以让我们的心灵不死。徜徉在伟人们高尚心灵的精神高地,享受他们对人生三界的透彻醒悟,畅游于大师们信手编织的佳词丽句妙语密林。吸吮着他们智慧点染的语言清泉,即使生性愚钝如我,也颇有收获。

阅读“理论著作”使思想脱俗

一次,国际创造性与领导学基金会邀请约瑟夫·布罗茨基(198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美籍俄罗斯诗人)作演讲。演讲结束,当主持人对他表示深深的谢意时,这位伟大的诗人并没有领会热情的主持人,而是面对观众冷静地说:“一点也不用谢我。我坐在这里并不完全是我自己,我是我所读过的和所记得的东西的总和。一旦我记不得了那些东西,一旦我成了街上的普通人,任何人都可以捅死我也不会造成很大的损失。但是只要的记得,我就是一件珍品!”在这里,约瑟夫揭示了自己成为珍品的唯一秘诀,那就是读书。

许多老师讨厌理论著作,认为“大道理”一无用处。诚然,纯粹为了言说理论而被迫地读理论往往没有价值。但是,作为教师,没有一点教育理论知识是相当危险的,——至少,作为教育人,说着教育的外行话,连自己都会感到汗颜。记得哲人说:“理论不能用来烤面包,但是它可以使面包烤得更香。”叫嚣着打倒孔家店的“仁人志士”,自己也深受儒学的濡染;柏拉图的《理想国》,其中理论的光芒照耀着一代又一代的有志之士慧眼看世界;每一位成功的教育者,都不可能不读“苏霍姆林斯基”。

厌烦理论,不屑于习得运用理论,实际上是掩盖自己的懒惰——懒于读书学习的陋习。理论是伟人智慧的结晶,阅读理论是坐享其成的事情。事实上,我们往往为自己好不容易发现的一点教育技能而沾沾自喜,岂不知,这样的发现,前人早有深透的研究。忽视理论的指导功用,却在苦苦探寻前人既成结论,做着吃力不讨好的差使,却自得其乐,不能不说是一种鄙俗。

作为一名教师,即使是不愿读理论的教师,也想拥有或让人感到自己拥有教育思想。因为,这是考量我们社会价值和社会尊严的不成文的标准。高万祥校长告诉我们:“阅读理论著作,能给我们带来思想尊严。”理论著作是哲人深邃思想的凝结,有思想自有尊严,阅读理论著作,就是陶冶于哲人思想的百花园中,自然而然地领受到思想的启迪和智慧的点拨。

读罢《优秀教师的30本案头书》,许多感想、感触、感发涌上心头,——这也许就是优秀作品的力量。放诸床头,每每睹及扉面,便更坚信作家萧乾在《我的座右铭》中的表达:“我不相信命运,也不相信天才。我看一切都是事在人为。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把希望寄托在偶然性上,后果是可怕的,最可靠的还是自己的努力。”“船得有航向,人生得有所追求,连蚂蚁,看来是在盲动,其实,也各有所奔。人,如果光为自己奔,那就算不上什么‘万物之灵’了,总得对群众有所贡献。”《优秀教师的30本案头书》能让人把握住航向,更让人坚定信念:教师,哪怕再贫穷再普通,也当信奉教育,对教育有所贡献!

作者:匿名